南京的幹部頭上如今又多了道“金箍圈”:從今年底到2017年底,南京將對全市11個區、4個國家級開發區的PM2.5年均濃度下降以及十項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考核,兩項有一項不達標,綠評成績即為零。據介紹,“綠考”將成為各區(園區)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評的重要依據。
  看了這則消息,相信很多人都會感到由衷高興。國務院要求,今年各地PM2.5必須下降2%,而前10個月,南京的PM2.5實際增長已超過10%。現在,南京祭出“撒手鐧”,拿出“金箍圈”,抓住防治空氣污染的要害和關鍵,顯示南京改善空氣質量的意志和決心,讓人們看到“藍天計劃”實現的希望。
  環境問題多種多樣,成因複雜,但都有個共同的“致病因”,這就是發展導向的錯位和幹部考核的“唯GDP主義”。企業生產會產生財富,增加GDP,同時也會排出廢氣廢水廢渣,造成污染。作為社會的“守夜人”,政府應嚴控企業排污,如果達不到排污標準,甚至可勒令其停產關廠。然而,由於沒有“綠考”而只有GDP考核,一些地方出於GDP考量,默許企業把生產的負外部性轉嫁給社會,結果企業拿走紅利,卻讓整個社會為其污染買單。摒棄“唯GDP至上”,給幹部念一念“綠考”的緊箍咒,正是改變以往環境治理模式的重要努力。以此來看,“綠考”出台,與眾不同,意義非凡。
  儘管“綠考”是個“撒手鐧”,但要使出效果,還必須提升分量。其一,“綠考”必須有很強的科學性,本身必須是有分量的指標,人們才會足夠重視。如果“綠考”指標欠科學,缺乏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一“考”下來,大家都完不成,那很可能就會“法不責眾”而不了了之。當前,改善城市空氣質量的任務很重,壓力很大,如果目標定得過高,“綠考”難度太大,勢必人人“考砸”,也就可能失去“綠考”以“考”促改的功能。要讓“綠考”為人所重,必須設置合理的“難度繫數”,讓人們跳一跳就夠得著。
  其二,提升“綠考”的分量,其在幹部考核中的位置必須具體化、常態化、法制化。儘管有關方面提出,把“綠評”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依據,但這“重要”有多重要,占多少比重,是年年考核,離任時考核,還是擬提拔時考核,尚不明確。過去,一些地方儘管聲稱要把環境考核作為幹部考核的重要內容以及升遷與否的重要依據,但一旦操作起來,卻因沒有制度化往往不了了之。因此,要讓“重要依據”真正重要起來,必須使其具體化、制度化甚至法治化,甚至明確“綠考”到底在幹部考核中占據多少比例。如此,“金箍圈”才不會淪為擺設。
  此外,環境治理特別是空氣質量治理需要區域聯動,光一個地方治理而相鄰地區按兵不動,即便治理好了,一陣風吹過來也可能前功盡棄。因此,“綠考”要有分量、有地位、有作用,還不能僅僅作用於一個城市,一個區域。如果能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提升“綠考”的分量,並堅持不懈,持之以恆,躺在草地上看到更多藍天白雲,就會由夢想變成現實。  (原標題:期待“綠考”考出更多藍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ndnnslvuj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